摘要: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已经在我校逐步实施。毫无疑问,这对我们语文教学是一种新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去贯彻渗透研究性学习呢?本文结合个人高一文言文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文言文;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0 一、研究性学习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了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要求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另外,在教学中,从教师的权威教授转向师生平等交往与对话,共同参与,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也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乐园。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应该有研究性学习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方式两种含义所指。基于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的实际,本文讨论的是后者,所谓研究性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学习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尽量增加课堂研究成分,创设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促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探究者和实践者。 二、树立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教学中设法揭示相关知识背景,帮助学生明确所雪知识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文言文教学中,时常听到学生有这样的疑问——“21世纪了,学文言文还有什么用呢?”这个幼稚却有普遍存在值得引起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深思,不把学生心中的这个疙瘩解开,学习文言文就缺泛心劲和动力。事实上以先秦诸子散文为例,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其一,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文言知识在各门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二,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如体现儒家文化精髓的《论语》《孟子》《荀子》等,在开发智力,培养思维,提高人文素养与思想境界、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至于其文学艺术价值就更不用赘述了。从它们诞生起就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历朝历代,也深刻地影响着21世纪的中国乃至全世界,这些方面的功能,在我们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若能借助于知识背景的揭示进行多层面的体现,就可以从宏观认识到文言文的重要性及其魅力所在,进而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欣赏文言文,学习文言文,热爱文言文的兴趣。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努力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以主体身份从事探究。“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好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又是探究的动力。目前我们高中语文课堂很大程度上还存在“满堂灌”、“满堂动”等形式主义倾向,学生的活动是盲目的或者说是被动的。因为课堂上的一切仍是老师在直接操纵的,这实际上是老师有意识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其结果还是浪费时间,而且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和能力培养的机会。怎样才能让真正动起来呢?在《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中,设计如下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师生互动,了解相关知识背景。(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读准、读顺、读出语气、节奏和情感。(3)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提示,粗线条了解各段内容及大意(不求甚解),再诵读。(4)设问题(由教师提出,目的是抛砖引玉,为学生质疑铺垫)。(从文言知识、运用能力、课文内容、作者观点和自己看法等方面设问题,全面落实教学目标,体现能力层级,顾及全体学生)(5)学生探究: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围绕一个明确的问题来探究、解决或形成结论。(6)学生交流展示探究成果,并在老师的追问和学生自主置疑中引向深入学习。(7)归类合并学生的问题,再组织学生讨论(生生、师生间的答疑解惑式),达成共识。(8)布置作业:作业一,按照“信”、“达”、“雅”标准教师示范性翻译一段,其余由学生自主翻译。(落实知识目标);作业二,就本文,自定立意和角度,写一段300字短文,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改写、读后感、鉴赏评论、札记、随笔等均可。可查阅相关资料)(9)作业二展示、交流。(作为本课时重要的总结环节来落实。成果共享,互动互学,课外阅读迁移,以期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火花,并将语文阅读引向深入。)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力图改变传统的“讲读式”、“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除了在阅读中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尊重文本事实,但又不迷信权威和人云亦云,在教师的指导或启示下,让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大胆探索。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分析问题,形成批判意识,具有独立精神。同时在探索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和成果共享。这样学生在相互启发中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新知识。当然,这只是其中个例,还很不成熟,但从教学实践看,在师生的磨合与适应中,文言文教学中“苦教”与“苦学”情形确实有了很大改变,我们也感受到了高效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益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体验,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和认知过程。探究的过程,让学生获得多种体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提示知识生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秋水》(节选自《庄子》)教学过程中,当有学生借助于课文表面内容对道家和儒家的思想进行简单对比后形成了错误的认识时,我并没有直接从正面指出其错误,而是先肯定学生认识中的合理成分及看问题的方法,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从侧面指出其错误。如此,使学生在增强自信心的同时,也认识到了错误及其根源,也由此给其他学生提供了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借鉴事例。这样,由点到面,从证明到反面,全面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当前教育多元化的变革大潮中,不管我们的教学经验有多么丰富,都要在总结与反思中再提高,再学习,而且这个学习与提高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多的应该是思想观念和方法艺术上的,其核心是要在教学实践中,下决心把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